基督教聖恩會

傳道者言 (2011年22期) – 我是『誰人』的鄰舍?

劉卓輝傳道

2011年11月6日

早前加樂團契請來一位重量級客席講員負責專題,講員以一段聖經記載 – 好撒馬行亞人的比喻,來帶出主耶穌基督要求信徒之間彼此相愛的道理。這次專題提醒我一些事情,令我想起一些我已遺忘了的生命態度。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中,財主挑戰耶穌說:「誰是我的鄰舍?」之後,耶穌反問財主:「誰是那受傷者的鄰舍?」究竟,關心別人是以誰作主體?財主從『我』出發,再搜尋『我』的鄰舍在那裡;耶穌的回答卻是以『那落在強盜手中的人』出發,再搜尋『那人』的鄰舍會否是我。這角色的調換讓我想起我年老的爸爸!

爸爸年紀老邁,長期臥床在家,生活作息均需傭人協助,但很少聽到他說出自己需要,只偶爾提醒子女自己何時覆診,或因腰骨退化而產生嚴重痛楚時才開聲求助,其餘時間甚少表達需要,甚至默默忍受痛楚而不願子女擔憂。早前,爸爸因長期臥床,又因已無力氣自行轉換睡姿,背脊長期受壓而出現一個兩寸直徑的膿瘡,但我從沒聽他說過半句。我又想起一事:近日我家姊姊因爸爸健康需要,向爸爸提出不如離職返家照顧老父,但爸爸卻返過來關心姊姊的需要說:「現在外間工作機會不多,你離職後一段時間再找回現有的工作實在不易,為你家庭的好處,還是繼續工作,不用離職照顧我了。」不想打擾別人,不願別人憂心,能做的事自己就默默完成,這是我老爸的性格。

聖經記載了財主從『我』出發,再搜尋『我』的鄰舍在那裡,其實財主所行的已然不錯,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,若有這樣的朋友也是感恩不盡了。在現今的香港社會,從『我』作起始點以尋找『我』的鄰舍,多屬『我』的意願、『我』的興致為主,猶如「歡樂滿東華」式的慈善機構募捐節目,善心的總理們總愛走上舞台上作個人表演來籌募捐款,卻從不理會電視機前的觀眾感受、從不知道受助者的實際需要,但這些人的巨額捐獻已是香港人普遍接受的善行了。但耶穌基督的要求顯然不止於此,耶穌對財主的回答卻是以『那落在強盜手中的人』出發,誰是『那人』的鄰舍?這是更高更深的要求。

我家姊姊因應爸爸需要而提出離職建議,這已是非一般的關愛,但叫我有更深的體會反而是老父的回應,他放下自己的需要,拒絕姊姊的提議,還反過來關心姊姊的家庭需要。我姊姊原是我爸爸的「鄰舍」,但真實的景象是:我爸爸反過來成為我姊姊的「鄰舍」。

弟兄姊妹,我們一直盼望自己成為他人的鄰舍,我們竭力從『我』出發實踐愛『我』的鄰舍。然而主耶穌基督的要求比這些更高。當我們仍在問:「誰是我的鄰舍?」時,主已向我們發問誰是『那落在強盜手中的人』的鄰舍?你能否成為『那人』的鄰舍嗎?